“家长在查阅儿童健康资料时,经常看到‘孤独症’和‘自闭症’这两个词,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疾病,担心因为名称不同而误解孩子的病情,影响后续的干预和治疗。”实际上,孤独症和自闭症指的是同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,只是名称不同而已。
名称的由来与使用场景
孤独症和自闭症均对应英文“Autism”,在医学领域,“孤独症”是我国规范的医学名称,被广泛用于医学文献、诊断标准、学术研究等正式场合;而“自闭症”是更通俗的说法,在大众日常交流、科普宣传中使用较为普遍,更容易被家长理解和接受。
无论是“孤独症”还是“自闭症”,所描述的疾病特征、诊断标准、治疗方法都是完全一致的,不存在因名称不同而病情有差异的情况。家长无需纠结于名称的区别,重点是了解疾病的核心表现和科学的干预方法。
疾病的核心特征
孤独症(自闭症)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社交沟通障碍,孩子可能缺乏眼神交流,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,不会主动发起或维持社交互动,比如不懂得分享玩具、不会回应他人的问候;兴趣狭窄且行为刻板,孩子可能对某些非玩具物品(如瓶盖、电线)表现出异常的兴趣,重复进行无意义的动作(如拍手、转圈),坚持固定的生活流程(如每天走同一条路),一旦改变就会情绪激动;部分孩子可能伴随语言发育迟缓,说话晚、词汇量少,或语言表达方式异常(如重复他人的话)。
这些特征通常在孩子3岁前就会表现出来,随着年龄的增长,部分孩子的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,但核心的社交沟通障碍往往会持续存在,需要长期干预。
可能的误解与澄清
有些家长认为“孤独症”比“自闭症”更严重,或“自闭症”是“孤独症”的一种轻度表现,这是错误的理解。如前所述,两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名称,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名称无关,而是由孩子的具体症状表现、对生活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决定的。
孤独症(自闭症)是一个谱系障碍,即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,有的孩子可能症状较轻,具备一定的语言和社交能力,能在辅助下融入普通学校;有的孩子症状较重,完全无法进行语言沟通,需要长期的照护和干预。这种差异被称为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,涵盖了从轻度到重度的不同表现。
科学的干预方法
无论是被诊断为孤独症还是自闭症,干预方法都是一致的,主要包括行为干预、语言训练、社交技能训练等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有效方法之一,通过分解目标行为、给予正性强化等方式,帮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(如语言表达、自理能力);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、小组互动等方式,教孩子学习社交规则和沟通技巧;语言训练则针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,提升其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。
干预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,3-6岁是干预的黄金期,此时孩子的大脑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,科学的干预能显著改善孩子的预后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干预优势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采用标准化的诊断流程,统一使用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这一规范名称,避免因名称混淆给家长带来误解。医师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表现,进行全面的评估,明确孩子在社交、语言、行为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,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
医院拥有专业的康复师团队,采用游戏化的干预方式,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训练,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。干预内容涵盖社交沟通、语言理解、行为管理、自理能力等多个方面,同时会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训练指导,教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练习所学技能,实现医院干预和家庭干预的有效结合。
此外,医院会定期评估孩子的进步情况,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方案,确保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帮助每个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。
温馨提示:孤独症和自闭症是同一种疾病,了解核心症状和干预方法更重要。若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孤独症(自闭症)的知识或干预服务,可点击在线咨询,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医师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。